辽宁抚顺的于和伟,这一路走来,可以说既是命运多舛,也是亲情作舟。他出生于1971年一个工人家庭,排行老九,家里兄妹八个,经济条件窘迫。母亲生他时都45岁了,是个高龄产妇,刚生完没奶水。幸好大姐比他大24岁,刚生了自己的孩子,便揽过养育小弟的担子,把自己的奶水喂这小不点儿,一口一口地续命。听家里人回忆,要不是大姐接过这个担子,于和伟小时候可能真熬不过去。这事儿他一直记在心里,没有忘过。
但生活的苦不仅止于此。他三岁那年,父亲因病去世,家里彻底没了顶梁柱。母亲一个人拎着九个孩子过日子,靠卖地瓜挣点辛苦钱。每天推着小车出门,挖地瓜、吆喝,赚来的几块钱全都拿去添米加煤。兄姐们多数也早早下地或者进厂打工,他们虽自己吃劳苦饭,却总把家里仅有的一点好东西紧着小弟——窝窝头、地瓜,总得先让老九吃饱。他小时候常吃兄姐们让给他的那一口饱饭,这都是一家人硬扛给他的心意。
于和伟的学习并不算拔尖,但老师发现,他嘴皮子利索,表演方面也有些天分,便建议他去读中专幼师,说是毕业分配铁饭碗,也好让家里多一个稳定收入来源。1987年,他进了抚顺的一所中专幼师学校,学了三年,儿歌、简易乐器练得熟练,毕业后分配到幼儿园当上了老师。但他干了一段时间后,突然觉得心里不踏实,总有种想继续往上走的劲头。于是他一转方向,去了抚顺的话剧团,从最普通的配角做起,靠排戏一步步摸索台词、舞台调度,逐渐站稳脚跟。
他后来提到自己想考大学这个念头时,总是满口感慨,因为母亲当时听到这个想法第一反应是摇头,“家里出了这么多年钱培养你读书,别折腾了。”可兄姐们却坚定地支持他,把家里能翻出来的钱都带头凑了起来。大姐积蓄里掏,二姐把首饰卖掉,三哥扣工资,四姐卖布料,五哥借钱,六姐七姐八哥也凑了零散,全家合力给他凑齐了学费和路费——就是为了让这个家里的希望能够去追他的梦。1992年,他南下考上海戏剧学院,这一考,录取通知下来了,全家算是松了口气。从那时起,他在上戏的四年生活费基本靠家里邮来支撑,而这个他直说:“忘不了大家砸锅卖铁支持我的恩。”
1996年本科毕业,他进入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,正式成了一名话剧演员。但那时候话剧演员的工资并不可观,一个月就几百块,根本谈不上什么风光。不过他咬牙往前走,坚持磨练自己。婚姻也在这时开始了,他和宋林静在1991年话剧团认识,她学的是舞蹈,两人在上戏同处几年后,感情稳当,便在他工作没多久时结了婚。之后又生了一个女儿,一家三口日子虽简朴,但也有点甜头。
直到1999年,于和伟才接到他的第一部电视剧《曹操》,在里面饰演谋士荀彧。他演得虽青涩,但把角色的细腻处展现得不错,引得观众记住了他。接着是2002年的《大宅门2》,他饰演白占安,这一次市井气十足的角色让他的曝光率开始高起来。不过真正让他在圈里站稳脚跟的,是2003年的《历史的天空》。在这部影像中,他饰演反派万古碑,一场场战场戏磨练了他的演技,演出了这个角色复杂的多面性。
后来的几年,他和导演高希希合作频繁。《纸醉金迷》《搭错车》《岁月》每一部都表现出不小的进步,他演戏的层次开始明显递进。尤其2007年的两部剧,让他在内地影视圈里逐渐被认可。而到2010年,经典剧《三国》邀他出演刘备,这一次算是一个高点。于和伟把刘备演得有细腻,有层次,既有历史宽度,又有个人理解。观众评价,他演出了这个枭雄的悲情处,也演出了君主的雄踞气魄。
事业一路稳步向上,生活却始终没被他遗忘。2010年后,他第一件事就是回报家人。兄姐们当年砸锅卖铁供他读书的恩情,于和伟念得很牢,于是他给每个人都买了套房,配了车。这些房子位置和类型不同,却都细细考虑到了每个人的家居需求。母亲的晚年更是妥帖安排,请了保姆贴身照顾,饮食起居都一丝不苟。家人们的生活从早年的窘迫变成如今的安稳,于和伟说:“我总觉得这是该还的债,我这一路走,是家人给托起来的。”
成名之后,他在圈里也没有过多炒作,甚至早年的绯闻事件都没真正回应过。演艺圈有人说是他洁身自好,也有人说他低调处事,他却从不费力争辩。在作品上,他始终专注,不炒流量,只顾品质。《军师联盟》《觉醒年代》《巡回检察组》每一部都实实在在地拿出硬核演技,观众买账,奖项也接二连三地堆起来。入圈几十年,他如今稳坐叔圈男神的位置,实力一步步走到了台前。
今天的于和伟,是五十多岁的人了,但依然活跃在荧屏。《坚如磐石》《沉默的荣耀》《三体》等新作品继续扎堆。可他站到舞台中央时,偶尔也会回头看看他来时的路。那包括母亲的小车拽着地瓜走巷子的身影,也包括兄姐从枕头底翻钱为他拼一场未来的场景。或许就是这些才让于和伟有了今天的稳重,也让他从娱乐圈里走出一个真实而温暖的故事。
配资炒股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