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西安日报
忆事
班里的那些事儿
□黄亚婷
初中的孩子,恰似初升的太阳,浑身散发着蓬勃的朝气。他们精力充沛,好奇心旺盛,像一个个小小探索家,总想在这个世界里留下自己的印记。
可这股劲儿要是没引导好,就会闹出不少事儿,给班级管理带来困惑。我当了多年班主任,深有体会,教育这事儿,可不能只靠维持秩序,得琢磨透孩子们的心思,把那些小麻烦变成孩子们成长的垫脚石。
有阵子,我们班的垃圾桶周围总是纸团满地。我一开始还纳闷,后来才发现,是几个男生课间玩“投篮”,把废纸团往垃圾桶里扔,没投进的就散落一地。按以往经验,我若是直接禁止,估计他们嘴上答应,背地里还接着闹。我突然想起杜威的教育理念,何不顺着他们的性子来呢?于是,我利用大课间,组织了一场“投篮比赛”,用废纸团当道具,让孩子们自愿报名。我把垃圾桶洗干净,搁在教室后面的柜子上,参赛者轮流投,每人十次,投进一次算一分,最后算总分。还和孩子们一起定下规则:“谁投谁捡,爱护环境。”这样一来,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,教室垃圾桶周围的卫生问题也解决了。这事儿让我明白,青春期的孩子能量满满,老师要是能巧妙地把“问题行为”变成有趣的教育活动,效果比单纯说教好得多。而且,正向激励往往比消极禁止更能抓住孩子的心,让他们在参与中自然而然地接受规则。
还有一次,初二生物、地理学考填表的时候,教室里突然热闹起来,成了“创意工坊”。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,给同学起外号:“黄瓜”“大猩猩”……这些外号此起彼伏。有个叫小焦的孩子被起外号,气得涨红了脸,冲到办公室找我告状。我之前已经提醒过多次不能叫外号,可效果不佳。我意识到,这不单是纪律问题,更是关乎孩子之间彼此尊重的教育契机。班会上,我灵机一动,主动提议:“今天咱们来个头脑风暴,给我起个外号吧。”我听见有学生偷偷叫我“老黄”,我就模仿他们,还给他们竖大拇指,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。接着,我趁热打铁引导他们:“如果一个外号让别人不舒服,甚至伤害到对方,还能继续叫吗?”孩子们开始反思,小焦被起的外号确实带着调侃和嘲讽,这是对他人格尊严的不尊重。最后,全班一起定下规则:给他人起外号前,先征求对方意见,尊重他人感受。从那以后,孩子们学会了换位思考,再也没有人起外号了。这让我明白,教育有时候需要“反其道而行”,老师的自我暴露能有效降低学生的对抗心理;幽默和智慧,往往比严厉训斥更能让孩子领悟尊重的重要性。
教室里的“水枪大战”,也曾让我头疼过。常规说教没啥用,我就换了个法子。先是肯定孩子们的创意:“水枪改装得不错,借我玩玩。”然后轻轻滋水,问:“被水滋到是什么感觉?”那些喜欢滋水给别人的同学纷纷躲闪。刚好课前语文老师进来,我也滋了她一身,她要追我,我吓得逃出教室,留下学生和语文老师哈哈大笑。那堂语文课,孩子们都说上得太开心了。这种体验式教育,让孩子们真切体会到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的道理,最后“肇事者”主动承认错误并承担责任。这事儿让我明白,当说教无效时,不妨让孩子亲身体验行为后果。教育要善于“借力打力”,把学生的兴趣点转化为教育契机。
还有一次,几个孩子为了跳跃摸高,把教室天花板给捅破了。我第一反应,是“有人受伤吗?”确认安全后,我让“肇事者”参与修复:“‘捅天之人’,来个女娲补天。”在老师监督指导下,孩子们搬凳子上桌子,互相协作保护,那个捅破天花板的孩子站在凳子上,仰着头,左右反复调整,最终完成了修理。这个过程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意识,更让他们深刻理解了行为后果。后来孩子们跟我说,他们当时以为犯了大错,肯定要挨骂挨批,心里特别害怕。可我总是耐心教导,让他们学会了勇敢与担当。这让我明白,安全教育要“在做中学”,亲身经历比说教更有效。让学生承担行为后果时,要确保安全并给予指导。
这些班级风波的处理经历,让我深深体会到,教育不是简单的管与教,而是需要老师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背后隐藏的教育契机,用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孩子的成长需求,用创新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向上向善。就像一位教育前辈说的:“最好的教育,是让学生察觉不到被教育,却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成长。”在这条教育之路上,教师既要当好引路人,更要学会做耐心的观察者和智慧的启迪者。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花,有不同的花期,老师就像园丁一样,给他们施肥浇水,清理杂草,静等花开。
配资炒股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